脉诊,即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之脉搏,体察脉象变化的一种中医学诊断方法,也叫切诊。中医学脉诊之历史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至晋代王叔和《脉经》出现,各种脉学专著层出不穷。明代李时珍之《濒湖脉学》,则是中医脉象学发展渐至成熟的历史性标志。《濒湖脉学》撷之前脉象学研究大成,规范了27种中医学脉象及其主病,广为后世医家采纳。
现代医学亦不否认脉象的存在。西医学对脉象形成的科学的生理学解释是: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心脏每一次收缩射出至少约40m1血液,在主动脉弓的弹力扩张下进入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弹性回收时,将这部分血液向远心段输送。这种弹性舒张和回缩,形成了振动波,向远心端传播,同时不断维持动脉血液的传输方向,在挠动脉处形成脉搏波。
临床摸到的脉象,包涵了这样几种信息:心脏射血多少、周围循环血量多少、周围血管堵塞情况、血液粘稠度、血管弹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