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或者是增殖期持续1年以上的陈旧性瘢痕的发病史。
是否是过敏性体质,家族内的人是否有以上两种情况:
瘢痕有不同的形状和分类,临床上有特发性瘢痕疙瘩、真性瘢痕疙瘩、假性瘢痕疙瘩、瘢痕性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疙瘩及瘢痕疙瘩等多种用语被使用,至今尚无明确的分类。在人体的上臂上外侧(三角肌)、前胸部、肩胛骨部耳后、耳廓、颈部、枕部、耻骨上部是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
那如何预防瘢痕的形成呢?
在术后瘢痕形成早期,适当的干预对于防治瘢痕的形成是必要的。
通过物理等方法可以使瘢痕变得扁平或软化。通过手术切除过多的瘢痕组织形成新鲜伤口,从一开始即可通过适当干预(如术中冷冻疗法、切除后固醇类激素的注射、压力疗法等)来减低瘢痕的形成。不使用辅助制剂适当干预的瘢痕切除一定要注意其很高的复发率,并且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一个比原来更长的瘢痕,导致瘢痕形成的恶性循环。
物理预防方法:
放射疗法:主要用于瘢痕切除后放射疗法主要用于瘢痕切除后复发的预防。适当剂量X射线可以抑制切口处毛细血管的增生,减少炎性介质释放,使切口纤维代谢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防止瘢痕的形成或复发。但目前针对术后放射的时间尚没有明确标准。
光动力疗法:局部应用光动力疗法,起初只应用于治疗表面基底细胞癌,光化性角化病等,后来也用于防治瘢痕的形成。其机制可能是光动力产生活性氧,可使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膜和线粒体损伤,激活多种信号分子,降低类胶原蛋白的合成。该技术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
点阵激光疗法:点阵激光防治瘢痕形成主要是根据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由特定点阵激光产生很多显微治疗孔,而不损伤微孔周围的皮肤,启动机体的创伤愈合、自我修复程序,使创伤快速修复有组织损伤小、愈合快、不良反应轻、治疗范围和密度可调等优点,可使其安全用于大多数人群。
化学、生物制剂应用
硅凝胶制品:硅凝胶可用于多种创伤及外科手术后的瘢痕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可使瘢痕扁平变软,对潜在瘢痕的增殖及创面部位的痛痒症有良好治疗效果。
类固醇激素:在预防术后瘢痕形成中,类固醇激素有其独特的作用,作用机制在于抑制伤口的炎症过程,可减少胶原蛋白和黏多糖的合成,抑制纤维细胞生长,并增强胶原蛋白和成纤维细胞变性。
干扰素: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脯氨酸羟化酶而抑制胶原蛋白Ⅰ和Ⅲ的合成,促进胶原酶产生,防治瘢痕形成的作用。
肉毒素:目前认为,肉毒素用于临床防治术后瘢痕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固定皮下肌肉而减少皮肤张力,而降低局部损伤及炎症反应的作用。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肽类物质,其具有使血管生成及细胞有丝分裂的属性,能影响组织重塑、伤口愈合、新血管形成和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
瘢痕的治疗理念已经从侵入性治疗方法转变为以预防性为主的细胞基因水平的局部治疗,尤其是在创伤早期和手术之初即开始注重预防瘢痕的发生。术后瘢痕的防治有赖于人们对其形成机制的深入认识,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瘢痕的形成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阐明,术后瘢痕的防治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